標題:

到底是誰把繁體中文改成簡體de

免費註冊體驗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發問:

到底是誰把繁體中文改成簡體de 更新: 聽說在古代的時候 (宋)就已經出現了一些簡體字了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.......誰來回答一下 更新 2: 還是喜歡原始的字

最佳解答:

其實簡體字早在宋代之前已經出現過了。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,從秦朝起,漢字就出現了“正體”和“草體”的分化。“正體”用於比較正式的場合,如檔案文獻、石刻碑銘、印刷雕版等;“草體”用於非正式的場合,例如筆記、通信、記帳等。因不登大雅之堂,因此草體只求方便,不求好看,因而在草體中,產生了對漢字筆劃的簡化。二者分工使用,相互補充。 因為草體書寫方便、使用廣泛,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會對正體字造成影響。秦朝以小篆為正體字,以隸書為草體;到了西漢,隸書就取代了小篆,成為正體了,楷書則取代了原來隸書的位置,成為了草體。東漢以後,楷書又代替了隸書成為正體,另一種字體——行書,成為了通行的草體。 由於行書難以辨認,因此它一直沒有能夠取代楷書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。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,則對楷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。大約在漢朝末年,楷書在吸收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後,產生了一種簡化的楷書字體,此即“俗體”。 漢字從甲骨文、金文變為篆書,再變為隸書、楷書,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。隸書是篆書的簡化,草書、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,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。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,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(4-6世紀)的碑刻,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,在民間相當普遍,被稱為“俗體字”。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,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。宋代以後,隨著印刷術的發明,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,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,數量大大增多。1909年,陸費逵在《教育雜誌》創刊號上發表論文《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》,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。 1922年,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《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》。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,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,影響深遠。 1932年,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《國音常用字匯》,收入不少簡體字,並指出:“現在應該把它(簡體字)推行,使書寫處於約易。” 1937年,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《簡體字表》第一表,收字1700個。 1950年,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《常用簡體字登記表》。 1956年1月28日,《漢字簡化方案》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,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,31日在《人民日報》正式公佈,在全國推行。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,1964年5月,文改委出版了《簡化字總表》,共分三表: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,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,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,共2238字(因“簽”、“須”兩字重見,實際為2236字),這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標準。 圖片參考:http://l.yimg.com/f/i/tw/ugc/rte/smiley_1.gif

其他解答:

是毛澤東,因共產黨為在建國初期,發覺佔中國人口八成以上的農民,大多目不識丁,是文盲;毛澤東為了要在最短時間,令最多人識字,便提出了創造簡體字。 在1950年,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。1956年1月,國務院通過 《漢字簡化方案》,並在全國分批推行。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,簡化偏旁五十四個。到了1964年,文改會編印了 《簡化字總表》。該表在 《漢字簡化方案》的基礎上,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,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。1986年,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《簡化字總表》,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範。這總表一直沿用至今。
arrow
arrow

    yffuh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